十二年國教課綱裡的「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又稱為基本能力或關鍵能力。核心素養要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在總綱中的定義,包括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和九大項目,「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是溝通互動的項目之一,也是我們本次要探討與整理的主題。
壹、理解「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素養
貳、理解「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內涵
一、「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總綱在各階段的具體內涵
1. 小學:具備「聽、說、讀、寫、作」的基本語文素養,並具有生活所需的基礎數理、肢體及藝術等符號知能,能以同理心應用在生活與人際溝通。
2. 國中:具備運用各類符號表情達意的素養,能以同理心與人溝通互動,並理解數理、美學等基本概念,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3. 高中:具備掌握各類符號表達的能力,以進行經驗、思想、價值與情意之表達,能以同理心與他人溝通並解決問題。
二、「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語文階段課程
1. 小學
國語文:理解與運用本國語言、文字、肢體等各種訊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體察他人的感受,並給予適當的回應,以達成溝通及互動的目標。
英語文:具備入門的聽、說、讀、寫英語文能力。在引導下,能運用所學字詞及句型進行簡易日常溝通。
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及新住民語文:具備理解與使用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及新住民語文的基本能力,並能從事表達、溝通,以運用於家庭、學校、社區生活之中。
2. 國中
國語文:運用本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增進閱讀理解,進而提升欣賞及評析文本的能力,並能傾聽他人的需求、理解他人的觀點,達到良性的人我溝通與互動。
英語文:具備聽、說、讀、寫英語文的基礎素養,在日常生活常見情境中,能運用所學字詞、句型及肢體語言進行適切合宜的溝通與互動。
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及新住民語文:具備運用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及新住民語文表情達意的能力,並能以同理心與他人溝通互動,以運用於家庭、學校與社區之中。
3. 高中
國語文:運用本國語言、文字,表達自我的經驗、理念與情意,並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尋求共識,具備與他人有效溝通與協商的能力。
英語文:具備聽、說、讀、寫的英語文素養,能連結自身經驗、思想與價值,運用多樣的字詞及句型,在多元情境中適切溝通表達及解決問題。
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及新住民語文:具備運用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及新住民語文的思辨、創作能力,理解其結構、變化及意涵,並能精確表達、溝通互動,以運用於各項社會活動之中。
三、「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學習表現
語言文字的符號運用是溝通與互動的媒介,也是文化的載體。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素養的理念旨在培養學生語言溝通與理性思辨的知能,奠定適性發展與終身學習的基礎。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在與語文的學習表現分為「聆聽」、「口語表達」、「標音符號與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寫作」六個類別,學習內容兼顧「語言/文學」、「社會/生活」與「藝術/文化」。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呼應溝通互動的核心素養為目標:
1. 運用恰當文字語彙,抒發情感,表達意見。
2. 結合科技資訊,進行跨領域探索,發展自學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3. 分享經驗、溝通意見,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有效處理人生課題。
4. 閱讀各類藝術文學,提升理解和思辨的能力,激發創作潛能。
5. 欣賞與評析藝術文學,加強審美與感知的素養。
6. 經由閱讀,印證現實生活,學習觀察社會,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拓展國際視野,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與能力。
四、「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語文教學實施方式
瞭解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的區別,能掌握媒體傳播訊息的目的,與其立場和意識型態。所製播某一節目的意圖為何?產生什麼結果?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實施時,教師會選擇不同形態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提升其素養,也會考量學生的生活環境、社區及社會文化脈絡的特殊性,有效利用多元教學媒體與社區資源,適切融入社會議題,以增進學生公民意識與社會參與能力。通常會透過以下方式進行:
(一)班級教學:透過講述教學、問答教學等方式,以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為主要交流形式,有系統地讓學生獲得能力及知識。
(二)小組教學:透過小組教學,如合作學習或交互教學法等,經由師生及同儕的對話、實作和討論,讓學生能從人際交流中,完成擷取訊息。
(三)個別教學:輔導學生進行個別練習或獨立閱讀、寫作等學習活動。
(四)專題探究:教師針對某一專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或安排有意義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思考解決方式。
(五)實作教學:以形成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或良善價值等實際訓練為主,讓學生投入活動,發掘自我的真正感受和建立個人價值觀,共包含五種類型:
1. 口說練習:透過口語表達緊密結合聆聽、閱讀、寫作等教學活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2. 寫字教學:配合單元教材習寫生字。寫字以硬筆為主,毛筆為輔,依序安排基本筆畫、筆順、間架結構等練習,由淺入深,由簡入繁。
3. 寫作練習:由口述作文開始引導,著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進而轉換成筆述作文,引導學生主動寫作,樂於發表的寫作習慣。
4. 戲劇表演:配合單元或教材,讓學生透過編寫劇本、角色扮演等方式,實際參與演出,以檢視對作品的詮釋與再理解。
5. 社會實踐:經由公民實踐、現場訪問等,理解社會現狀,並引導學生建立合宜的觀念與價值。
(六)體驗教學:以文物或教具進行演示或帶領學生參觀,藉由生動的形象,結合文本理解與文學感知,使學生掌握知識,建立具體真實的深刻記憶。
(七)資訊融入教學:以數位文本為媒介,訓練學生善用資訊媒材,經由主動閱讀和參與,滿足個人興趣,廣泛接觸社會議題,進而與世界產生連結。
參、「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對學生的影響
對每一名學生來說,「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是一種基本能力,利用各種符號(語言、文字、數理、肢體及藝術、圖像、聲音)和工具(媒體、電腦、科技等)表達個人思想或觀念,並能獲得不同的見解或資訊,是生活和學習的關鍵能力。
在開放社會中,人們之間的相處有許多不同見解或資訊,都需要透過符號運用或溝通表達方式,化衝突為和諧,化對立為互助,「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更是顯得重要,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能力。
此外,「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在知識的學習和思想情感的抒發,更是扮演重要的關鍵能力。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表現,除了訓練將自己的經驗或蒐集來的資訊分享他人外,也分享他人的經驗或資訊,充實自我和增進自我能力。
參考資料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